名手APP
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红门画廊30周年 中国当代艺术传奇的见证者

名手 2021-08-04 15:25:18 阅读:1544 来源:雅昌 作者:罗书银 分享:

提要红门画廊创始人:华莱士·布朗。

3Fs26ur1ougBMyMNtfwrD6mZZmyKpAOfC2d4kyVa.jpeg

红门画廊创始人:华莱士·布朗

1991年的夏天,在北京二环的角楼东便门,由澳洲人华莱士·布朗创办的红门画廊正式举办了开幕展。至今已经30年的时间。

在中国当代艺术短暂发展的三、四十年里,布朗先生几乎经历了整个历程。他所创办的红门画廊,作为中国最早的一家私人画廊,也成为了整个大时代的见证。

可以说,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没有人不知道红门画廊。早期,布朗几乎与所有年轻的先锋艺术家合作过。随着艺术市场的腾飞,大部分早期合作的艺术家都成为艺术领域的中坚力量,迎来了更好的发展。

30年过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如过山车一样,走过了高亢和低迷,布朗经历了这一切的曲折、演进,却一直带着笑意、善意,执着地看好中国当代艺术,提携支持着几代艺术家。

P5O4f6nmAgxsfJ60YjO6iXheRK6MTLIBSP1aYxBT.jpg

2021年7月30日,红门画廊迎来了一场30周年特别的纪念项目——“记忆墙”,开幕式嘉宾合影:左起:黄岩、王利丰、布朗、刘庆和、吕鹏、陈庆庆、周吉荣、红门友人

30周年特别纪念项目——记忆墙

2021年7月30日,红门画廊迎来了一场30周年特别的纪念项目——“记忆墙”,展览聚焦画廊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80年代末期布朗先生在中国策划的民间艺术展览为伊始,到1991年7月红门画廊在东便门角楼成立时的最初展览面貌,延伸至2017年正式入驻798后的当代艺术图景。展墙上共300多场展览的邀请函,以年份为序密密麻麻地跃然白墙之上。

整个展览以画册、手稿、邀请函等文献档案的形式梳理和回顾了红门画廊参与艺术博览会,开设国际驻地项目以及与中外艺术家、其他画廊的合作等重要时刻。启发观者重拾30年记忆,阅读红门的昨日与今朝。

这一切的开始,要从三十多年前,那位从澳洲来的背包客说起。

UvsHZnJWGDc4R5dc0CoEBE6tIB8sD69RkpIJ86gd.jpg

布朗在红门画廊30周年展览现场

80年代的背包客

年轻时候的布朗是一位热爱旅游的背包客。1984年,他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当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说:“很多的背包客都疏于学习中文,但是我却对这个国家,这门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布朗决定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于是他报了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短期的语言学习班。80年代,在北京的外国人并不是很多,大家很容易彼此相识。布朗因此结识到了澳洲的大使。由于早期在北京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展示和销售作品的机会,这些外国大使的家成为他们最早展示并销售作品的重要场所。在这儿,布朗结识了不少的中国年轻艺术家。

与这些艺术家的交往,让布朗慢慢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88年开始,到1989年期间,布朗开始频繁为这些中国艺术家举办展览。

文革之后,很多历史建筑场地都是暂时空置的。布朗找到了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这座始建于明朝,目前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台历史建筑,成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最早展示的平台。

2h12RMw6rkngZbgLYSxxsHmtzGouglLe3VRDjzSZ.jpeg

红门画廊创办之初,工作中的布朗

布朗回忆到:“那时候没有画廊,所以这些展览对艺术家而言是很好的机会。”当时这个地方每天的租金是几块钱,为了举办一场展览,布朗和艺术家常常自掏腰包。这儿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最早展示的平台。

在一边帮助画廊举办展览的同时,布朗结束语言课程的学习,决定再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当时和他同在学校学习的有很多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代表人物。批评家、策展人黄笃就是布朗的一位同学。在央美的进修让布朗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并慢慢地产生了更加大胆的想法。

1991年,正好是布朗要做出抉择的时候。一方面他在中国的学业告一段落,另一方面,他也面临着全新的职业选择。有了在古观象台办展的经验,布朗决定要在中国开一家真正的商业画廊。但是古观象台没有办法把场地长期租给他。他们告诉布朗,在东便门有另外一座明代的建筑,刚刚被修复了,在最顶层的空间可以出租。

g3hxOxK5EJTmktcS3dvF1VWjMhYqnfJgeqiicZRz.jpeg

由布朗亲自设计的红门画廊开幕展邀请函

当时那个地方没有人去过。于是,他们带着布朗去到角楼,当布朗爬上64级马道,在最顶层打开红色大门的那一刻,他决定画廊应该就开在那儿。就这样,1991年,布朗在东便门角楼的顶层创办了一家在中国最早的红门画廊,画廊名字便得名于那两扇巨大的红色大门。

画廊的第一个开幕展,邀请函便是由布朗根据那两扇红色的大门亲自设计的,也是这两扇红色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局面。

YHgZIQDkUCo6QmC2IAOtsl63BTBz1rvdTz3bztBk.jpeg

在展览现场的布朗

从红色大门到国际交流平台

在红门画廊创办5年之后,1996年,瑞士人劳伦斯·何浦林才在上海的波特曼酒店创办了香格纳画廊。成为了继红门画廊之后,由另外一位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正规的商业画廊。

一开始,如何运营画廊,如何做展览,布朗没有任何的经验,全凭自己过去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观看展览的经验逐渐去摸索。

在红门画廊成立最初的十年,几乎很少人知道它。布朗回忆到:“那时候我们做展览,只有身边几位亲近好友,以及艺术家的亲人们来看展览。”但他们试图将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最正规的方式来操作。布朗与艺术家们亲自布展,并设计邀请邀请函,这些后来都被布朗珍藏在一个古旧大箱子里,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珍贵印记。

nWEFi8U7KwuDY8JtrtWy9CpN8ho6WHcrYxGd6WyF.jpeg

2001年红门画廊成立10周年展海报

在这十年间,红门画廊举办了无数位中国最先锋的艺术家展览。大弓、苏新平、王利丰、张亚杰、周吉荣、郑学武、王易罡、刘庆和、李彦伯、谭平、秦一峰、关伟等都是画廊早期合作过的艺术家。他们中不少后来都移居海外,并走上了国际。

HiaXrdYtTHkGxs4JHj6AELYbr2CswlZvcqY2GKlk.jpeg

2005年,由红门画廊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驻地艺术家联展

真正帮助红门画廊打开局面的是它在新世纪之初设计的国际驻留项目。在过去的20年间里,这一驻留项目帮助了无数的中国及海外的艺术家。布朗先是把很多的澳大利亚艺术家介绍到中国来,然后开始与海外的机构取得联系,这样就可以把中国的艺术家再带到海外,为他们举办展览。

cGrkOgiI8qRtwyVeIczNunYnmlSgOKOBImEodYpg.jpeg

红门画廊成立20周年展览海报

早期,这个项目几乎都是布朗亲自掏腰包。很快,随着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来中国驻留,回到澳洲,他们成为了红门画廊和这个项目的“宣传大使”,红门画廊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被熟知。慢慢地蜚声国际,并越来越成为中国与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之间重要的当代艺术交流平台。无数澳大利亚艺术家通过这一驻留项目在中国留下了艺术的印记,也让无数的中国年轻艺术家获得了首次在国外举办展览的机会。

RW2gXEWIYlexiwRg2kQqlM7h0sETjedxJxMvg6sL.jpg

布朗与艺术家谭平

红门画廊30周年 与艺术家之间弥足珍贵的友谊

在红门画廊成立的30年间,画廊帮助了无数位中国艺术家,并与他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最早与画廊合作的关伟便是其中特别的一位。

80年代末,在北京外交公寓的一个派对上,他与布朗相识。之后,关伟去了澳大利亚,而布朗则留在了中国。但他们的友谊从来没有断过。

1996年,关伟在红门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回到天堂”,之后从1998年“内循环”,2000年“星座图”,到2007年”大洪水”,2011年“新山海经”,他前后5次在画廊举办了个展。

这期间,他们还共同策划组织了许多大型的国际交流项目。1992年,关伟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霍巴特艺术学院做访问艺术家,受当时市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唐尼的委托策划一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并起名为“中国新浪潮”。当时受邀参展的艺术家:王友身、李永斌、李岩(李彦伯)大弓、阿仙、刘晓先、林春岩、库雪明等。展出的作品都由布朗负责组织打包以红门画廊的名义运到了澳大利亚。

yTn5NSWxJLrrmQbyn8fgLBybPXhm0Fk4j5JUmLkS.jpg

艺术家刘庆和与布朗在红门画廊30周年现场

在与红门画廊合作的艺术家眼中,布朗是一位为人非常的兼和,不急不躁的人,并且他非常的信守承诺,从来不拖欠艺术家的画款。作品卖出去之后,马上就会把钱打给艺术家。

谭平是另外一位与红门画廊结缘已久的艺术家。1994年,二人相识于谭平从德国归国后举办的首次展览,之后便建立了合作。最大的一次个展是在2010年举办的“谭平50的版画作品回顾展”。在彼此相识的26年间,谭平觉得布朗就像白求恩一样,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

在谭平看来,一位外国人能够在中国持续做画廊三十年,是一件创举,也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面对中国社会急速变化带来的各种政策变化,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起起伏伏,各种挫折与惊喜难料。但布朗始终坦然面对,默默地坚持着。

7FeYiZCiMsj43oV6xz3V0VmYC57MUE1KuEpCPCQl.jpg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在红门画廊30周年展览现场观看展览

2017年,由于政策原因,红门画廊不得不离开东便门角楼。并搬至了如今在798艺术区的空间。画廊来到798之后,也依旧在持续发挥促进交流的作用。联合798艺术区内的多家画廊共同组织“画廊之夜”的活动,在每周四的晚上免费开放空间,让更多在平日的白天和周末无法来看展的人有了一个与当代艺术接触的机会。这同时也帮助各个画廊认识到更多的潜在藏家。

4xex1nIa06Htat6CN104oz3F9of8UTaAnvsVg7Gc.jpeg

观众在红门画廊30周年展览现场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让红门画廊经历了成立30年来最大的一次冲击。由于画廊许多的客户都经历经济的重创,无法继续支持当代艺术。布朗意识到,画廊必须要打开新的局面。线上平台将是他们下一步的全新尝试。

1957年出生的布朗今年已经64岁,他的人生其中有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30多年来,他不仅推出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也资助了非常多年轻艺术家。在这些他合作并帮助过的艺术家中,布朗是一位不张扬,不消沉,重情义,守信用的知心朋友。

红门画廊30周年展览现场:记忆墙

在此次红门画廊30周年的特别展览中,展出的还有30年来合作的主要艺术家的重要艺术作品。展览期间,定期更换的每一幅作品轮流讲述了艺术家们从青年到中年,创作技法的日渐纯熟和艺术语言的转变,以及与红门弥足珍贵的友谊。

在红门画廊成立30周年的这一天,许多早期与画廊合作过的艺术家:王利丰、周吉荣、刘庆和、谭平等都亲临画廊来祝贺。

大家与布朗见面时总爱问他一个问题:“你的画廊要办到什么时候,70岁要不要退休?布朗总是露出标志性的笑容说:“不知道”。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就像他一直保留着那些30年前的展览邀请函一样,这家由他创办的红门画廊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Tags: